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.

.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平仄格式的运用  

2014-08-17 22:32:01|  分类: 【诗词进修】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学友们好上一讲已谈了近体诗的;粘、对、的定义。今晚讲一下内容我与大家共同探讨;第一章的第三节内容(五)平仄格式的运用

近体诗,绝句的四种平仄格式,有其固定不变的一面,也有其灵活可变的一面。在写作中,一般应注意一下几个问题;

1.  要避免失粘,失对。

粘、对、是平仄组合的两个重要的规则。近体诗每首上下的联的平仄该粘不粘叫做失粘。每联前后句的平仄该对不对叫做失对。失粘,失对乃是近体诗大忌。初唐时期格律未严,粘的规则还未确定下来,所以还有失粘的现象。到了盛唐时期近体诗已经定型化了,但王维,杜浦等人的诗中,还有一些失粘的律诗和绝句。例如:

例一,积雨辋川庄作/王维

积雨空林烟火迟,蒸炊黍饷东菑。

水田飞白鹭,阴阴夏木啭黄鹂。

山中习静观朝槿,松下清斋折露葵。

野老与人争席罢,海鸥何事更相疑。

依平仄格式看;

例一,二第三句的第一个节奏本应用,平平,现用仄平,这是失粘。同时,例一;【藜】是平声字【漠】是仄声字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例二,有怀古迹/杜浦

摇落深知宋玉悲,风儒雅亦吾师。

千秋一洒泪,萧条异代不同时。

江山故宅空文藻,云雨荒台岂梦思。

最是楚宫俱泯灭,舟人指点到今疑。

例二,【流】是平声字。【望】是仄声字。也是失粘。

以上两首都是第三句跟第二句失粘。此外还有第五句与第四句失粘。第七句与第六句失粘以及一首之内两处失粘的。失粘过去叫做拗体。有人认为;拗体‘不算律诗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1)【对】的规则,似乎确定的较早,所以在唐人诗中极少失对的情况。下面例举几例:

1,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》[作者]李白

西辞黄鹤楼,烟三月下扬州。

孤帆远影碧空尽,唯见长江天际流。

2《白帝》杜甫

城中云出门,白城下雨翻盆。
高江急峡雷霆斗,翠木苍藤日月昏。
戎马不如归马逸,千家今有百家存!
哀哀寡妇诛求尽,恸哭秋原何处村。

3《润州》杜牧

亭东千里秋, 放曾作昔年游。

青苔寺里无马迹, 绿水桥边多酒楼。

大抵南朝皆旷达, 可怜东晋最风流。

月明更想桓伊在, 一笛闻吹出塞愁。

例一;首联对句第一个节奏;【烟花】是平平,出句第一个节奏本应用;仄仄,但是用了;仄平【故人】

例二;首联出句第一个节奏【白帝】仄仄,对句第一个 节奏本应用平平,但作者却仍然用【白帝】。

例三;首联对句第一个节奏【放歌】是仄平。出句第一个节奏本应用仄仄,但作者却用了仄平【向吴】以上三例这是失对。

失粘,失对是近体诗的大忌,所以历代诗人都力求避免。但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,有时为表达上需要,或求得形式上的变化,个别地方突破平仄格式的限制是允许的。有些大诗人诗篇中的失粘,失对,通常是出于内容的需要或要求形式的变化,并非大诗人们不懂格律。

2)要避免犯孤平。

五言诗在,平平仄仄平。这种句式里,第一字必须用平声。如果用了仄声,仄平仄仄平。就是犯了孤平,因为除了韵脚之外,句中剩下一个平声字了。

七言诗在,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这种句型里,第三字也必须用平声字,如果用了仄声,仄仄仄平仄仄平。或者平仄仄平仄仄平。也是犯了孤平。在唐代孤平被视为近体诗的大忌,唐人诗中,极少看到孤平的句,

如;《玩月呈汉中王》诗人 杜甫 朝代:唐代 体裁 五律。

夜深露气清,江月满江城。

仄平仄仄平、平仄仄仄平。

浮客转危坐,归舟应独行。

关山同一照,乌鹊自多惊。

欲得淮王术,风吹晕已生。

这首诗中首联;夜深露气清,江月满江城。。仄平仄仄平,仄仄仄平平。

第一个字该用平声字而用了仄声字【】这就是孤平句了。

孤平是指单平脚;平平仄仄平。仄仄平平仄仄平。这两个句型。

至于单仄脚;仄仄平平仄。平平仄仄平平仄。这种句型,即使句中只有一个平声。也不算孤平。例如李白;《送友人》这首诗,此地一为别,仄仄仄平仄,又如陆《游夜泊水村》一身报国有万死。仄平仄仄仄仄仄。杜浦《恨别》的,洛城一别四千里,仄平仄仄仄平仄都是拗句不是孤平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(一作送别钱起,又作送友人别)[作者]郎士元

暮蝉不可听,落叶岂堪闻。

仄平仄仄平,仄仄仄平平。

共是悲秋客,那知此路分。

荒城背流水,远雁入寒云。

陶令门前菊,馀花可赠君。

1《玩月呈汉中王》诗人 杜甫 朝代:唐代 体裁 五律。

夜深露气清,江月满江城。仄平仄仄平、平仄仄仄平。

浮客转危坐,归舟应独行。

关山同一照,乌鹊自多惊。

欲得淮王术,风吹晕已生。

2唐李白《南阳送客》体载、五律

斗酒勿为薄,寸心贵不忘。仄仄仄平仄、仄平仄仄平。

坐惜故人去,偏令游子伤。

离颜怨芳草,春思结垂杨。

挥手再三别,临岐空断肠。

3《送友人东归》、唐代诗人;戴叔伦

万里杨柳色,出关送故人。仄仄平仄仄、仄平仄仄平。

轻烟拂流水,落日照行尘。

积梦江湖阔,忆家兄弟贫。

裴回灞亭上,不语自伤春。

4《淇上送韦司仓往滑台》【年代】唐朝【作者】高适 【体裁】诗说

饮酒莫辞醉,醉多适不愁。仄仄仄平仄 仄平仄仄平。

孰知非远别,终念对穷秋。

滑台门外见,淇水眼前流。

君去应回首,风波满渡头。

5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/【年代】:唐【作者】孟浩然

八月湖水平,涵虚混太清。仄仄平仄平 平平仄仄平。

气蒸云梦泽,波撼岳阳城。

欲济无舟楫,端居耻圣明。

坐观垂钓者,徒有羡鱼情。

6岁暮归南山/【年代】:唐【作者】孟浩然

北阙休上书,南山归敝庐。仄仄平仄平 平平平仄平。

不才明主弃,多病故人疏。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

白发催年老,青阳逼岁除。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

永怀愁不寐,松月夜窗虚。仄平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

【诗歌名称】:野老曝背【年代】:唐【作者】:李颀

百岁老翁不种田、惟知曝背乐残年。

仄仄仄平仄仄平、平平仄仄仄平平。

有时扪虱独搔首,目送归鸿篱下眠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3)避免三平调。

五言仄起平收(仄仄仄平平)第三字、七言平起平收(平平仄仄仄平平)第五字的仄声也不能改为平声,否则成了所谓三平调。而三平调是古风的常用形式,是古风特点之一,例如:唐代诗人崔颢

《登黄鹤楼》

昔人已乘黄鹤去,此地空余黄鹤楼。

黄鹤一去不复返,白云千载(空悠悠)。

晴川历历汉阳树,芳草萋萋鹦鹉洲。

日暮乡关何处是,烟波江上使人愁。

这首四个韵,从颔联第二句看括号中的,共用了三个平声字。故视为三平调而近体诗应该避免三平调。

4.要讲究拗救。

诗中凡平仄合乎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做律句。平仄违反组合规则的句子叫做拗句。

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【救】。【拗】就是违拗,【救】就是补救。所谓拗救,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,就这后面(本句或对句)的适当位置上,把改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,以为补救。拗了用救,仍算合律。常见的拗救方法有三:(1)本句自救:第一,孤平。拗救;五言在;平平仄仄平,句型里,如果第一字用了仄声;仄平仄仄平,这就犯了孤平。为了避免孤平,就必须在本句第三字补救一个平声字,成为;仄平平仄平。这是本句第一字拗,第三就。

七言在;仄仄平平仄仄平,的句型里,如果第三字用了仄声,就犯了孤平。仄仄仄平仄仄平。孤平为了避免,孤平、就必须在本句第五字补救一个平声字。成为;仄仄仄平平仄平。另一现象;同时第一字用了平声第三字用仄声。

平仄仄平仄仄平。这也是孤平。同样道理也必须补救。成为,平仄仄平平仄平。

这是本句第三字拗,第五字救。下面是孤平拗救的例子:

第一例;杨柳郁青青,竹枝无限情。《作者.刘禹锡. 纥那曲》

第二例;应无惆怅沧波远,十二玉楼非我乡。《作者.曹邺.送人归南海》

第三例;溪云初起日沈阁,山雨欲来风满楼。《作者.许浑.咸阳城东楼》

【第二】:特拗,拗救;五言在,平平平仄仄的句型里。如果节奏点的第三字用了仄声,就必须在本句非节奏点的第四个字补偿一个平声。成为;平平仄平仄。

这是本句第三字拗,第四字救。七言在,仄仄平平平仄仄,的句中如果节奏点的第五字用了仄声字,就必须在本句非节奏点的第六字补偿一个平声字,成为;仄仄平平仄平仄。这是本句第五字拗,第六字救。在唐宋的近体诗中,这种拗句是客观存在的很常见,因此也可以认为是一种特定的平仄格式,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须用平声。例外的情况极少见。这种五言第三,四字和七言第五,六字平仄互换位置的拗句,习惯上用在第三句(即颔联出句)或第七句(即尾联出句)例举;

1..乡心正无限,一雁过南楼。《寒塘.作者. 赵嘏》

2.回看射雕处,千里暮云平。《观猎.作者.王维》

3.千载琵琶作胡语,分明怨恨曲中论。《咏怀古迹.作者.杜浦》

4.古往今来只如此,牛山何必独沾衣。《九日齐山登高》

5. 苦恨年年压金线,为他人作嫁衣裳。《贫女.作者.秦韬玉》

有时同时出现在第三句和第七句。

例如:月夜/杜浦

今夜鄜州月,闺中只独看。

遥怜小儿女,未解忆长安。

香雾云鬟湿,清辉玉臂寒。

何时倚虚幌,双照泪痕干!

例外的情况如杜浦【登岳阳楼】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出句是特定的平仄格式,第一字该用平而仄。

2.  对句互救:::

五言在出句是;仄仄平平仄,的句型里,如果第三字或第四字拗了,要在对句第三字用仄的地方改用平声来补偿。

七言在出句是;平平仄仄平平仄,的句型里,如果第五字或第六字拗了,也要在对句第五字应仄的地方改用平声来补偿。

*(有几种情况)*

第一,上述句型五言出句第三字或七言出句第五字用了仄声,则五言在对句的第三字,七言在对句第五字该用平声补偿。例如;

1.挥手自兹去,萧萧班马鸣。

平仄仄平仄,平平平仄平《李白.送友人》

2.映阶碧草自春色,隔叶黄鹂空好音。

仄平仄仄仄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《杜浦.蜀相》

不过这种句型也可拗而不拗。例如:::::

1.  复值接舆醉,狂歌五柳前。

仄仄仄平仄,平平仄仄平《王维.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》

2.  一身去国六千里,万死投荒十二年。

仄平仄仄仄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《柳宗元.别舍弟宗一

以上五言对句第三字,七言对句第五字都没有改用平声字来补偿。因为其出句第三第五字不是节奏点,只算半拗,所以可以拗而不救。

第二、上述句型五言出句第四字,七言出句第六字拗了,则五言必须在对句的

仄仄平平平仄仄,平平仄仄仄平平.

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.七言基本格式

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.

平平平仄仄,仄仄仄平平.五言基本格式

第三字,七言必须在对句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偿。例如

1.野火烧不尽,春风吹又生。

仄仄平仄仄,平平平仄平【白居易.赋得古原草送别】

2.野蚕成茧桑柘尽,溪鸟引雏蒲稗深 

仄平平仄平仄仄 平仄仄平平仄平

蒲、还救了本句的第三字,引‘‘《凌歊台送韦秀才. 许浑》

第三,上述句型五言出句第三,四字、七言出句第五,六字皆拗,则五言必须在对句的第三字,七言必须在对句的第五字改用平声来补偿。例如;

1.此地聚会夕,当时雷雨寒。

仄仄仄仄仄,平平平仄平《忆江上吴处士.贾岛.

2.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。

平平仄仄仄仄,平仄平平平仄平【江南春 杜牧】

3】本句自救和对句相互结合。

在五言、仄仄平平仄,平平仄仄平、七言、平平仄仄平平仄,仄仄平平仄仄平。的句型,五言出句第三字或第四字用了仄声(有时是第三,四字都用了仄声)

七言出句第五,六字用了仄声(有时是第五、六都用了仄声)五言要在对句的第三字,七言要在对句的第五改用平声来补偿。这在上讲已经谈过了。在这种情况下,对句的第三字或第五字往往同时救了本句的第一字或第三字。这样,就把本句自救好对句相互结合起来了。例如;

1.  白玉一杯酒,绿杨三月时。

仄仄仄平仄,仄平平仄平。【李白的诗赠钱征君少阳】

注;五言例一型出句第四字拗,对句第三字也有不拗救的,例如;梅尧臣

《夏日晚霁》雨脚收不尽,斜阳半古城。

2.  一身报国有万死,双鬓向人无再青。

仄平仄仄仄仄仄、平仄仄平平仄平。【陆游的诗.夜泊水村】

例一,三,字既救了本句的,绿,字,又救出句的,一、字。

例二、无、字既救了本句的、向、字、又救了出句的、有万,二字。

 

关于拗救,向来有所谓、一三五不论,二四六分明【五言则、一三不论,二四分明】的说法。

这个口诀简单明了,对初学的人有一些帮助,但不完全符合事实。实际上,拗不须而真正不拘平仄的、只有如下加圈的字:

五言律句        七言律句

(1)⊙仄平平仄.   1)⊙平⊙仄平平仄.

(2)平平⊙仄平.   2)⊙仄平平⊙仄平.

(3)⊙平平仄仄.   3)⊙仄⊙平平仄仄.

(4)⊙仄仄平平.   4)⊙平⊙仄仄平平.

首先,对于仄收的句型.13.的确是、一三五不论【五言一三不论】对于平收的句型;而2型和4型来说那就不然了;

第一.2型的句子,五言第一字。平平仄仄平。七言第三字.仄仄平平仄仄平.不能不论否则犯孤平,仄平仄仄平。仄仄仄平仄仄平以及平仄仄平仄仄平。这类孤平句型。

第二.4型句子,五言第三字.仄仄仄平平.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.不能不论,否则成为三平调。五言仄仄平平平.七言平平仄仄平平平.这类三平调句型。

其次2型和4型句子,的确是.二四六分明,五言.二四分明.但仄收的句型..六。就不一定分明:

第一:1型的句子,五言第四字.仄仄平平仄、七言第六字.平平仄仄平平仄.往往不分明。

第二:3型的句子,五言第四字、平平平仄仄。七言第六字仄仄平平平仄仄。往往不分明。这就是上面所说的特定的平仄格式即、

特拗:

五言;平平仄平仄。七言;仄仄平平仄平仄。‘可见’一三五不论、二四六分明‘的说法是不全面的要注意加以区分和辨别。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

对仗应避忌以下三种情况;

应避合掌,什么事合掌;谓诗文中对偶词句的意义相同或相类。

一.即出句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。近体诗要求言简意赅,字寡意丰,而合掌则字多而意寡是律诗的大忌。合掌是由于在相对的位置用了两个同义词,的名词造成的。

二.例如;耿伟《赠田家翁》蚕屋朝寒闭,田家昼雨闲。

这里。朝、昼、二字合掌。如果把、朝、改为、蚕屋春寒闭,田家昼雨闲。

就可以避免了合掌。还有这句;晚间饿了喝稀粥、夜里饥时饮淡汤。

但同义的动词或形容词相对,却是可以。

例一:苏轼的【同曾元恕游龙山吕穆仲不至】

愁客倦吟花私酒,佳人休唱日街山。

例二:陆游的【秋思】

日长似岁闲方觉,事大如山醉亦休。

例三:杜浦的【赠韦赞善别】

江汉故人少,音书从此稀。例一‘例二、同义动词相对。例三、是同义形容词相对,这些还可以都不算什么缺点。

同义的虚词相对,也是允许的例如:

例一:花径不曾缘客扫,逢门今始为君开。《客至》杜浦

例二:敢将十指夸针巧,不把双眉斗画长《贫女》秦韬玉

例三:城因兵破悭qiān歌舞、民为官差失井田。《利州》汪无量

例一,缘、为、例二、将、把,例三、因、为、它们分别是三对同义。因为它们是虚词(介词)不是名词,所以不算缺点。

3.  应避免同字相对。

律诗要避免同一字出现在出句和对句的相对位置上。不过有此诗人偶然也有同字相对句型。

如杜浦《得舍弟消息》汝书犹在壁,汝妾已辞房。

4.  应避免中间两联句法结构相同。

律诗四联要不尽相同,特别中间两联,更不可一样。如果一样就成为对偶结构上雷同。我们试比较下面这两首律诗中间四.

登岳阳楼: 作者:杜甫对仗应避忌以下三种情况;

.应避合掌,即出句对句完全同义或基本同义。近体诗要求言简意赅,字寡意丰,而合掌则字多而意寡是律诗的大忌。合掌是由于在相对的位置用了两个同义词,的名词造成的。例如;耿伟《赠田家翁》蚕屋朝寒闭,田家昼雨闲。

这里。朝、昼、二字合掌。如果把、朝、改为、蚕屋春寒闭,田家昼雨闲。

就可以避免了合掌。还有这句;晚间饿了喝稀粥、夜里饥时饮淡汤。

但同义的动词或形容词相对,却是可以。

例一:苏轼的【同曾元恕游龙山吕穆仲不至】

愁客倦吟花私酒,佳人休唱日街山。

例二:陆游的【秋思】

日长似岁闲方觉,事大如山醉亦休。

例三:杜浦的【赠韦赞善别】

江汉故人少,音书从此稀。例一‘例二、同义动词相对。例三、是同义形容词相对,这些还可以都不算什么缺点。

同义的虚词相对,也是允许的例如:

例一:花径不曾缘客扫,逢门今始为君开。《客至》杜浦

例二:敢将十指夸针巧,不把双眉斗画长《贫女》秦韬玉

例三:城因兵破悭歌舞、民为官差失井田。《利州》汪无量

例一,缘、为、例二、将、把,例三、因、为、它们分别是三对同义。因为它们是虚词(介词)不是名词,所以不算缺点。

5.  应避免同字相对。

律诗要避免同一字出现在出句和对句的相对位置上。不过有此诗人偶然也有同字相对句型。如杜浦《得舍弟消息》汝书犹在壁,汝妾已辞房。

6.  应避免中间两联句法结构相同。

律诗四联要不尽相同,特别中间两联,更不可一样。如果一样就成为对偶结构上雷同。我们试比较下面这两首律诗中间四.

登岳阳楼: 作者:杜甫例一

昔闻洞庭水,今上岳阳楼。

吴楚东南,乾坤日夜
亲朋
一字,老病孤舟。

戎马关山北,凭轩涕泗流。

《送郑少府赴滏阳》 岑参例二

子真河朔尉,邑里带清漳。

春草袍色,晴花绶香。

青山官舍,黄鸟宫墙。

若到铜台上,应怜魏寝荒。

第一例,

颔联是;主——状——谓、的结构。坼、浮、两个动词分别放在句末。

颈联是;主——述——宾、的结构。无、有。两个动词分别放在中间。

上下两联句法结构不同。对仗不呆板。

第二例

颔联;主——述——宾、的结构。迎,拂。两个动词分别在中间。

颈联;主——述——宾,的结构。入,度。两个动词也是如此。

这样对仗便显得呆板了,这种情况应极力避免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163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